1  

蝴蝶效應來自著名的「混沌理論」,在1962年由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芝(Lorenz)提出,這篇論文中的「蝴蝶效應」(The Butterfly Effect)意謂一件表面上看來非常微小、毫無關係的事情,在紛擾不可測的混沌中,可能扮演具影響性的關鍵角色,帶來巨大的改變。例如在北非的一隻蝴蝶舞動翅膀,會輕微改變周圍的氣壓,而這些擾動又將改變附近地方的氣壓,於是一傳十、十傳百,傳開一個月之後,位於大西洋對岸的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就會因為氣壓被改變,而出現狂風暴雨,甚至是龍捲風。

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芝提出的論文,名叫「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,會不會在德州引起龍捲風?」論述某個系統如果初期條件差一點點,結果會很不穩定,他把這種現象稱做「蝴蝶效應」。就像我們投擲骰子兩次,無論我們如何刻意去投擲,兩次的物理現象和投出的點數也不一定是相同的。

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,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產生變化,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,而微弱氣流的產生,又會引起四周圍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,由此引起連鎖反應,最後導致天氣系統極大的變化。

而且他當初的演講標題就是,一隻亞馬遜中的蝴蝶,偶爾拍動幾下翅膀,就可能在兩週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一場龍捲風,蝴蝶就在演講的標題中。

洛倫芝為何要寫這篇論文呢?一切要從1961年的冬天說起。當時他一如往常在辦公室操作氣象電腦。平常他只需要把溫度、溼度、壓力等氣象數據輸入,電腦就會依據三個內建的微分方程式,計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氣象數據,因此模擬出氣象變化圖。然而這一天,洛倫芝想更進一步了解某段紀錄的後續變化,他把某時刻的氣象數據重新輸入電腦,讓電腦計算出更多的後續結果。

在那個年代,電腦處理數據資料的數度不夠快,所以在電腦算出結果之前,足夠他喝杯咖啡並和友人閒聊一陣。一小時過後,結果出來了,洛倫芝看得目瞪口呆。兩相比較原來的資訊和現在的結果,他發現初期的數據雖然差不多,但是越到後期,數據差異就越大了,就像是兩筆截然不同的資訊。而問題並非出在電腦,而是他輸入的數據差了0.000127,這些微的差異造成了天壤之別,由此也說明了要長期、準確地預測天氣,根本是不可能。因為初期的微小差異,真的會造成後續連鎖反應,呈現始料未及的驚人結果。

資料來源:奇摩知識家

**********

CAROL的求知慾真強啊,呵~

為何想找「蝴蝶效應」呢?其實,之前在學校就聽老師講過,一隻蝴蝶拍動翅膀,卻可以引起地球另一端發生重大災難,當初聽到時,就覺得好有趣,但也沒去深究。

此次,則是因為一部偶像劇不斷提到,才想要再了解一下,哪一部偶像劇呢?就是《1989一念間》,男主角陳澈從2016年回到1989年,在1989年,陳澈尚未出生,他遇到了他的母親以及在母親身旁的親友,當他的外公要求他不要做任何會改變未來的動作時,就跟他分析了「蝴蝶效應」的可怕。事實證明,光是陳澈來到他根本不存在的時代時,就已經改變所有人的命運了。

很多理論都很有趣,也很不可思議,但若細細探究,真的會發現,實在太引人入勝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蝴蝶效應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arol 的頭像
    Carol

    錦瑟年華

    Car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